热词: 公交车站 酒店 餐饮 医院 更多
  • 概要
  • 旅游
  • 历史
  • 经济
  • 文化

  徐汇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西南部,东与卢湾区毗邻,徐浦大桥与浦东新区连接;西南至虹梅路、虹梅南路、老沪闵路和华泾镇关港村,与闵行区分界;北达长乐路、华山路、兴国路、淮海西路,与静安区和长宁区接壤。全境东西相距 7 公里,南北相距 13 公里,总面积 54 . 76 平方公里。区境辖湖南、天平、斜土、枫林、徐家汇、田林、虹梅、康健、长桥、凌云、龙华、漕河泾 12 个街道和华泾镇。境内铁路、航道、立交、高架道路纵横交错,是市中心进出闵行、奉贤、南汇、金山、青浦等区和江、浙、闽、赣、皖等诸省的交通要道。
  徐汇区重点发展信息技术、现代生物医药、纳米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,形成区工业电子信息业和生物医药业发展的产业规模。汽车配件制造加工业、化工新材料及建筑新材料制造加工业、钢材及金属制品制造加工业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加工业、轻纺制品加工业已成为区支柱工业。区支柱工业集中了大部分区属优秀企业,发展成熟一批工业小巨人企业,在不同行业显示其示范龙头作用。都市型工业的发展由传统的国有、集体所有制转向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,经营领域也从食品加工、工艺旅游制品、服装饰品、印刷包装向钻石加工、铂金制品等其它加工领域延伸发展。加大都市型工业园区的开发、利用和建设工作的力度,以都市型园区建设工作为抓手,综合资源配置,合理规划工业布局,发展科技型园区,实现工业经济的新一轮发展。
  徐家汇商圈内商品销售势头强劲,衡山路、宜山路专业特色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,各类专业市场购销两旺,以连锁商业为代表的社区商业发展迅速。繁华的徐家汇商业中心,集中了东方商厦、太平洋百货、港汇广场、汇金百货、市百六店等一批知名商厦,商品琳琅满目,业态错位竞争,成为上海国际大都市繁荣繁华的标志性区域。美罗、上实一幢幢商务楼宇吸引了微软、埃克森美孚、百胜等众多世界著名企业入驻,形成了万商云集之势。肇嘉浜路商务大道开发紧锣密鼓, IT 产业园、生物医药产业园雏形初现。流光溢彩的衡山路休闲街、绿意盎然的徐家汇公园、气势恢宏的上海体育城、“巨无霸”的思考乐书局以及柯达、永乐超级影院成为市民老少皆宜的休闲、娱乐、健身、求知的场所。
  徐118所,国家级新兴技术开发区——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也座落区内。徐汇区形成了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、新材料三大新兴技术产业。加快科技产业园区建设,形成了“三区三园 ”建设布局,即徐家汇科技密集区、大学产业园、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、光启园、华泾工业区、华东理工大学产业园。
  徐汇区境内共有上海交通大学、复旦大学枫林校区、华东理工大学、上海师范大学、上海音乐学院等高等院校10余所。区内集中了中山医院、儿科医院、肿瘤医院、五官科医院等著名医疗机构,每千人病床数达到发达国家水平。上海图书馆、上海大舞台、上海电影制片厂、上海交响乐团、上海体育场等文化、体育设施和组织都座落在徐汇区。
  徐汇区素有上海高级居住区之称,区域内有各式花园洋房、公寓2000余幢,名列全市之最。丁香花园、复兴公寓、宋庆龄故居、淮海大楼、武康大楼等采撷了古今中外建筑流派,描绘了色彩斑斓的建筑历史风情画卷。国内外知名开发商纷至沓来,投身于这片充满机遇的“热土”。中海馨园、万科华尔兹花园、爱建园等一批生态型、智能型新兴住宅小区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,增添了住宅文化的现代气息。“住在徐汇”已成为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品牌。
  徐汇区旅游市场日趋活跃,都市型旅游发展初见成效。龙华旅游城一期工程竣工并部分开业。传统的旅游节庆活动日臻成熟,迎新春撞龙华晚钟、龙华庙会、桂花节及衡山路梧桐树休闲日系列活动充分体现以文兴旅、商旅结合。
  徐汇区立足于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,抓好做强商贸、房地产支柱产业,大力培育扶持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保健品等新兴产业,积极发展都市工业、都市旅游业等都市型产业,使徐汇区经济持续、稳定、健康发展,综合经济实力位居中心城区前列,成为繁荣的现代商贸区、舒适的高级居住区、领先的科技密集区、一流的文教优势区,建成体现国际大都市水平、具有上海特点、综合竞争力较强的现代化一流中心城区。

徐汇旅游的繁荣,洋溢着先人的才智和气魄。相传3世纪吴赤乌年间,在徐汇地域始建龙华寺;元末明初,我国著名棉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从黎族学习并革新种棉织棉技术,回到上海地区传播,上海遂成为我国的棉纺织工业中心,位于徐汇区华泾镇的黄道婆墓记载了这一历史。明代科学家徐光启,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文明,为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,他和他的后人聚集居住的地方被称为“徐家汇”。古老的徐汇人留下了各自时代的建筑和文化,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进取精神和文化气质。

  龙华古寺、古塔,是徐汇区历史文化和观光旅游的象征。古老的龙华寺,是上海现存历史最悠久、规模最宏大的佛教丛林,保持着宁代“伽蓝七堂制”,显示其完整的规模。龙华古塔雄姿依然,灯光浑映之下晶莹剔透,宛如仙境。规模宏大的龙华旅游城应运而生:白墙青瓦的江南民居风格建筑物,融合廊桥、古戏台、牌坊、曲水、垂柳、桃花、龙壁、碑亭,洋溢着浓郁民俗风情,荟萃宗教文化、历史文化、民俗文化与传统文化。集食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乐于一体的旅游城,与毗邻的徐家汇商城、上海体育城,构成了一组上海市区颇具规模的都市旅游景区。

  衡山路街衢,则浓缩着近代上海历史。昔日显赫的洋房,大都名人已去,故居犹在。一个世纪的喧闹在这里凝固,现代都市的脚步变没有尺扰这方宁静。衡山路梧桐冠盖如云,街头的灯光、建筑物的饰灯、美丽怡人;路边的茶馆、酒吧,各式风味餐厅,以其富有人情味的氛围吸引着中外游客。

  早在90年代初,徐汇区就先后恢复和创办了龙化庙会、迎新春撞龙华晚钟、上海桂花节、牡丹花卉节等四大旅游节庆活动。节庆活动热闹新厅,跳跃着都市旅游激越的音符。四百多年历史的龙华庙会的古风古俗,每年农历三月三在龙华古镇举行,成为江南地区的庙会之冠。上海桂花节每年中秋前后在遍植桂树的桂林公园、康健园举行,游园赏桂是最吸引人的节目。

       徐家汇的形成,可上溯至明代。明末文渊阁大学士、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曾于此建立农庄别业,从事农业实验和著书立说,逝世后归葬于此。其部分后裔在此繁衍生息,初名“徐家厍”,后渐成集镇。因地当肇嘉浜和李枞泾两水会合处,故称“徐家汇”,区名由此而得。

 徐汇区近代工业始于19世纪70年代。20世纪初,有少数外商工业企业。 30 年代前后,民族资本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,主要是轻工、纺织、食品、造纸等工业,工厂大都设于运输方便的水道肇嘉浜和蒲汇塘沿岸。民国 26 年(1937年)起,民族工业遭到日本侵略军的严重摧残。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,民族工业一度有所发展,但因通货膨胀,物价上涨,美货大量倾销,大批工厂陷入困境。上海解放前夕,徐汇、常熟两区共有工业企业 500 家,职工2.3 万人。绝大多数工厂规模很小,设备技术落后, 70 %的企业职工人数在10人左右。另有个体手工业达 1800 户, 6100 多人,其中手工棉织业859户,为全市同行业总户数的 40%。

  解放后,通过接管官僚资本和没收隐瞒日敌资产企业等措施,建立国营工业企业。对私营企业,采取委托加工、计划定货、统购包销等形式,向他们提供原材料和信贷资金,帮助克服困难,恢复和发展生产。1954~ 1956 年,对私营企业主要以公私合营形式分批实行社会主义改造,对个体手工业主要以合作社(组)形式实现合作化。 60 年代前后,调整工业门类结构,进行经济改组,一批小厂合并联合或并入中型企业,发展电子、仪表等新兴工业和以出口为主的工艺美术工业。与此同时,在里弄生产组的基础上,逐步发展成为街道工厂,区属部门工业也开始发展,区属工业初具规模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正常生产秩序被打乱,由于广大干部职工对错误路线的抵制,工业生产仍有所发展。

  1978 年以后,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,通过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、利润留成制度、两步利改税;逐步配套改革,实行厂长(经理)负责制、改革奖金制度;调整和改革所有制结构,在保持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,积极发展集体经济,适当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,建立中外合资、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,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。在原漕河泾微电子工业区的基础上,建立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。

  1990 年末,境内共有工业企业646家,职工24万多人,当年工业总产值达114.38亿元,比解放初2.6 亿元增长43倍,居全市第三位。解放初以小型轻纺工业为主的格局,已发展成为具有一批大、中型骨干企业,以电子、仪表为主要门类的新兴工业。

  徐汇区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。2003年完成地区增加值75.74亿元,比上年增长14.35%。其中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5.11亿元,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0.63亿元。第二、第三产业结构比例为19.95:80.05。商业、房地产业支柱作用依然明显,商业增加值完成19.95亿元,房地产业增加值完成11.51亿元,分别占地区增加值的26.34%、15.20%。

  商业发展态势良好。居民消费能级提升趋势明显,汽车、通信类产品以及与住房相关的商品消费进一步扩大。徐家汇商圈实施商品结构调整,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。商圈内港汇、东方、六百、汇金、太平洋、汇联等百货业及太平洋、百脑汇等电脑市场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.75亿元。社区商业发展较快。

徐汇区作为文教先进区拥有以交通大学、华东理工大学、复旦大学医学院、上海师范大学等全日制大专院校12所,非全日制高等教育机构32所。徐汇区的基础教育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,有幼儿园73所,小学62所,普通中学52所,高级中学7所。有南洋模范中学、位育中学、上海中学等一批市、区级重点中学。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雄厚的师资力量,确保了徐汇区高水平的教学质量。众多的文化、体育和宗教场所区内文化团体和体育场馆集中,汇集了上海电影制片厂、上海交响乐团、上海京剧院等文艺团体;全球十大图书馆之一的上海图书馆和徐家汇藏书楼蜚声海外;八万人体育场、上海体育馆、上海游泳馆及上海国际网球中心等都坐落于徐汇区,全区人均拥有体育场地超过市平均水平25.5%。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龙华寺、龙华塔,素有"远东第一大教堂"之称的天主教徐家汇大堂和衡山路国际礼拜堂,以及新乐路上的东正教圣母大堂等一批宗教场所,奠定了徐汇区作为上海宗教事务活动中心的地位。

徐汇区有以中科院和上海科学院为代表的国家级、市级科研院所100多个,有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,有国家级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和88家高新技术企业,初步形成了产、学、研相结合的发展体系。雄厚的科研力量,为徐汇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。

徐汇区在中心城区中人口密度相对较低,每5.5人中就有1人接受过高等教育。一大批闻名海内外的科学家、作家、艺术家以及高级管理人员汇集于徐汇区,家居徐汇区的两院院士占到上海地区院士总数的42.5%。